手机版 客户端

太极之先的宇宙猜想 大道的无止境启示

2023-6-11| 发布者:mghrshw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经常有许多奇诡的异想。这些异想,或者说是想像也罢,却有非常深刻的神话来源和文化目标指向。“太极”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若是单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 ...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经常有许多奇诡的异想。这些异想,或者说是想像也罢,却有非常深刻的神话来源和文化目标指向。“太极”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若是单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的生成说法看,现代人往往将“太极”简化为一种“符号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太极”代表的是一种“符号”,正是这个“符号”引发“正负”的概念,由此而得出“阴阳”的符号。依次类推,从“太极”到“两仪”“四象”与“八卦”的符号体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尽管如此,这似乎仍然没有办法让我们明确理解到,“太极”到底是什么?“太极”又是从何而来?

汪洋恣肆的庄子在描述玄乎其神的“道”的时候,说道:这“大道”啊,“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这就明确了,“太极”是在“大道”的宇宙之中生成的。就像李白在《短歌行》中吟唱道:“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李白分明就是在宇宙论的一种模式来描述“太极”的本源,而且这个本源历经的时间也非常非常久远。

由此可以推测,“太极”的符号系统意义,应该是人世间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学术研究之中做的一种学术角度的定位,也是方便人们在思维上映照宇宙万物可能存在的对象性范式。可以这样阐明,“太极”的符号特征是易学体系的一种可以在道术研究中驾驭的模式,真实而又全面的“太极”应该是放在宇宙的运行变化之中去审视的。

“自无极而太极”,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就直截了当地开宗明义。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无极”,应该不是指一个像“太极”类似的实体,而更可能是对更高远境界的无可描述的更为广大精微的境界做一种语言上的形容。所以,毋庸臆测,“太极”之先是有其宇宙之源起的,“太极之先”必然只能用形容性虚拟意义的词汇来表示。“太极之先”的状态无法描述,只好说成是“无极的”了。如此这般,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予我们一种非常远景宏大的意涵:中华文化并非将某种易学文化层面做绝对性的限定,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人们追寻真谛的范围和模式,而往往是导向人们去体悟到其中无止境的境界。

那么,“太极之先”的宇宙猜想,也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思想路径了,也是一种对宇宙的更为超越性的认知。

一旦从宇宙论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化的一些信息和现象时,现今社会的受现代文化影响到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神话传说,就例如盘古开天地的传说一样。其中,三国徐整《三五历纪》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记载:“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也正是这一句,有研究者就认为,这个古老的神话讲述了现当代对宇宙的观测到事实:宇宙正在快速的膨胀,符合宇宙正在膨胀的理论。无形之中,我们会感受到这神话应该是有依据的。那么,这个神话文化的依据源自什么呢?是单纯的想像?还是无巧不成书的偶然命中?还是别样的事实?还是宇宙全息信息映照给人类的文化?

正是类似这样的案例,却如同天降启示般地提醒了沉浸在现代文化的我们:神话是文明的遗产,神话也是文明的拓展;神话如果被实证科学和实证知识证实,那么,神话反映的就是文明和历史的真相,至少也是部分展现的真相。

这就回到我们文前所谈的,“太极”及其易学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我们知道,现当代的天文学家们和宇宙学家们,往往是通过一些物理运算理论和数学公式,来建立宇宙的模型和演算宇宙的各种变化。如此这般的比对,我们可否也能在理论上可以推测,“太极”及其易学符号系统也会是某种宇宙层次的符号模型呢?

太极作为一定层次宇宙的本源存在(物,或者实体),应该成为人类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研究对象。但是,为何现代科学无法认识和面对这类问题和现实呢?如果现代科学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和现实,又会开发出怎么样的知识智慧和技能体系呢?科学缺失的课题,往往就在我们最传统的文化内涵之中具备了,这是讽刺呢还是遗憾?

既然,我们对“太极”文化的探索可能具有如此宏大的未来前景,那么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太极之先”存在的可能性。本文姑且采用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一天部的说法,给“太极之先”做了一个有限的而又单一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总结。为何用《太平御览》的文化总结呢?这不仅仅因为,这部类书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细节罗列,也有其精心挑选的知识体系的取证,而且,该书的性质是对宋朝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大总结。

《太平御览》卷一中介绍道,“太极之先”有“元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层次境界。《太平御览》的编辑者很明显是采用了《列子‧天瑞》篇一段论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按照列子的推理,先天地而生,依次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然后进一步依次衍化为“浑沦”和“易”。至于其中衍化过程中的的哲理性质或者宇宙论性质的细节,在此谈起来也是渺渺茫茫,难以形容,我们就略去不论。但是其衍化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这一系列的宇宙生成过程诞生了“易”,正好承接了《周易》关于“易有太极”的说法。于是,“太极之先”的宇宙存在的论述就在这儿得到完整的谱系性连结。

当然,要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本文并非是推崇或者认定这个谱系性的“太极之先”的论述,并非说其是唯一独门的论述,也并非说其是完全准确的论述。但是,其论述表现得到的文化指向,让后人非常明确而又清晰地意识到,“太极之先”或者“太极之上”的宇宙层次和宇宙境界,是有可能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了解到“太极”是能够修行和修炼的,如果把太极本身当作修炼境界的体现,或许“太极之先”更是一种宏大高远的修行境界的追求吧?周敦颐的那句老话:“自无极而太极”所蕴含的宇宙境界,又是如何的在平平淡淡之中道出极为深邃广大的境界呢?

《太平御览》在标举“太极之先”的谱系系列:“元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也是在《列子》说法的基础上在最前面加了“元气”的境界层次。这个“元气”会是最顶的宇宙层次吗?我们认为,《太平御览》的编辑者并非如此认为,只不过这只是他们寻找到的最顶的宇宙层次的词汇而已。《太平御览》在转引关于“元气”的古籍论述的时候,又特别引用了汉代著名道书《淮南子》的一段描述:“道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无有涯垠。”还引用汉代道家高人、文化大家张衡的《玄图》的一段描述:“玄者,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这不就明摆着,“元气”也并非是宇宙之最先、最终、最本源的起源。“元气之先”还有更加广大精微的“大道”“大法”,对映于人类的思维和想法,那就是“道”的无止境、无穷尽,是人类不可想像,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于古代传统的承传,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类似神话传说和各种异想,后人往往会忽略掉,或者表现得轻视。不过,历史总是能够证明,这些看似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历经历史的淬炼与漫长的传承,他们不仅是文明的遗产和拓展,不仅能够开拓文化的内涵与境界,而且还在不断地引导着人们向更高境界的文化修为迈进。这不就是神传文化所成就的文化指引吗?

鲜花

雷人

握手

路过

点赞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