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王赫:中共日子难过 中国地方债风险莫测

2023-7-3| 发布者:mghrshw

摘要:中国经济凄风冷雨,中共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日子更难过了,而地方债务风险则是地方财政最大的雷。关键是,即使是中共最高层,也不清楚这个雷有多大,爆炸的概率几何。中共财政部公布过一个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全 ...

中国经济凄风冷雨,中共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日子更难过了,而地方债务风险则是地方财政最大的雷。关键是,即使是中共最高层,也不清楚这个雷有多大,爆炸的概率几何。

中共财政部公布过一个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70,527亿元(相当于2022年中国GDP的1/3),其中,一般债务147,328亿元,专项债务223,199亿元。

但是,这只是显性债务。没有隐性债务规模以及欠债方的官方数据。包括中共最高层在内,各界关注的恰恰是隐性债务。今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藏债务总额为66万亿元(相当于2022年中国GDP的一半),较2019年的40万亿元增长迅速。

可隐性债务到底如何呢?中南海也很忧虑。彭博社近日报导,从5月份开始,由中共财政部牵头,中共启动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目的是掌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全面、真实的情况。

事实上,中南海已经搞过多轮地方债务的审计和摸底了。2011年,首次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之后银监会严格监管城投平台贷款。2013年,第二次债务审计,继续坚持总量控制;修改《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债(后又发文明确将一般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理清地方政府和平台间的关系,意图以地方债和PPP部分替代城投的融资职能。2014年:第三次债务审计,开始对存量非地方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发行地方债进行置换。

2015年新《预算法》生效,地方债券开始公开发行,从无到有,数额增长迅猛,2022年已成为中国债市最大品类。但是,“前门”——发行地方债券——放开了,而“后门”却没有堵住,一些地方为谋“政绩”,超出财力上限,继续通过融资平台、PPP、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甚至违法违规举债,形成了巨额的不透明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地方隐性债务愈演愈烈,中南海要“防范和化解风险”,于是自2017年起,就开始甄别认定隐性债务了,要求地方政府摸清底数、积极开展化解工作。

2017年起也刮起所谓“地方债问责风暴”,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等13个地方,公开问责当地个别市县的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银保监会公开问责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共10家金融机构。

但是,这些都是演戏。地方隐性债务背后的水非常深,既关系到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划分问题(由来已久),又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问题、地方和金融机构合谋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等。

所以,中南海也只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玩个拖字诀,赌运气。2018年8月,隐性债务统计(没有对外公布),当局提出的治理思路是:一方面坚决遏制增量,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化解存量,要求在5—10年间将隐性债务化解完毕,即全国层面在2028年前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不料,2019年疫情突起,重创中国、肆虐全球,地方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都快速增加。显性债务这块,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0,618亿元,虽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但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综合财力)可能超过120%的警戒线。而且:

(一)付息压力巨大。2022年地方债付息支出首次超过1万亿(11,211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20.8%,相比2018年增长122.5%。

(二)专项债真实收益很低,靠自身无法偿债。地方政府债券之所以分为专项债和一般债两类,因为前者所支持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收益,用市场收益偿还这笔债券;后者用于公益性项目,几乎不产生市场收益,最终偿债资金来自以税收为主体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专项债在地方政府债券中占比60%,大多是策划包装出来的,这是自我挖坑。

再看隐性债务这块。中共没有公布一个官方数据,而是让外界竞猜。研究者一般把城投企业存量有息债务余额近似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可参见笔者《城投债务违约或是中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一文)。据统计,截止2021年9月末,城投债务余额约为49.30万亿元。截至2022年底,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已高达66万亿元。

在经济不好的大环境下,这么高的城投债务,至少带来两个问题。第一,集中还债的高压。国际信誉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的数据显示,中国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今年到期的海外债券金额增加至7900亿美元,约5.5万亿元人民币,达到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第二,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下降。Wind数据显示,2022年城投债发行规模约4.8万亿,同比下降14%;净融资1.1万亿,同比下降52%。此外,城投海外发债政策也收紧。

地方隐性债务的巨大风险,中南海也很忧心。2022年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再度关注隐性债务,首次提出建立“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要求压实地方各级政府风险防控责任,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

实际效果如何呢?中共财政部部长刘昆2022年12月披露,地方隐性债务减少1/3以上。那意思是说,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有相当规模的隐性债务。

进入2023年,中国经济风雨飘摇,地方隐性债务爆雷问题成了中南海的心腹大患,所以5月份启动了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

可问题是,摸了多次底,这个底摸的清吗?即使摸清了,又拿得出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呢?从2017年首次甄别认定隐性债务至今,6年过去了,问题还不是越来越严重吗?

过去,还有每年巨增的卖地收入(2021年达到峰值,为8.7051万亿元),可以缓解一下。而2021年9月楼市泡沫破裂后,卖地收入锐减(2022年同比大跌23.3%,只有66,854亿元;2023年1—5月,同比下降20%,仅相当于2021年同期的57%),腾挪空间几乎没有了。

现在,外媒把中国地方债都称为“黑洞”了,中共还有什么戏可唱呢?

鲜花

雷人

握手

路过

点赞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