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中国,气候变化更为突出,原本干旱的青海省突发洪水,而往日湿润的贵州省则因干旱引起熊熊山火。2023年,中国刷新了最冷和最热的历史纪录,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对应社会变革。 干旱的青海突发洪水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其中,都兰县属高原半干旱型气候,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94毫米,并且集中在夏季。然而,今天冬季,都兰县宗加镇布拉村附近河流出现水位上涨,水流漫过数千亩草地,形成大面积的沼泽地,最深处有一米多深。 2月21日,都兰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牧民求助称,自家羊群被急速上涨的河水围困在了沼泽地中。经过长达两天的救援,才将205只被困的羊救出。 作为一个半干旱气候的地区在冬季发生洪水,实属罕见。 查看历史,青海省的气候从干旱变为湿润始于十几年前。2016年的中国地理国情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面积为4429.3平方公里的青海湖,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169.7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西湖的面积。 青海省气候中心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资料的分析显示,2005年至2016年,青海湖水位一改往日持续下降的态势,开始不断上升,十余年间平均水位累计上升1.66米,达到1970年代末的水平。 青海省气象监测记录显示,从1961年至2014年,可可西里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出每10年增多20.7毫米的趋势,近10年平均年降水量比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偏多两成。同时可可西里气温也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2℃。 根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的介绍,从2005年开始,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年平均降水量由1961年至2004年的358.8毫米增加到2005年至2016年的421.8毫米,增加近两成。 湿润的贵州发生森林大火 贵州省位于亚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至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至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贵州多山多雨,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形容贵州天气:“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然而,从2月10日到22日,贵州全境却突发森林火灾221起,过火面积相当于两个台湾,农民悉心饲养的牲畜,全部葬身火海。 中共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防治司司长杨旭东表示,今年贵州西南部温度比往年要高2℃到4℃,降水比往年少了5到8成。 中国的西南部和南部是中国降雨最多的地方。北回归线穿过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台湾,都是降雨丰富地区。 但是从2023年开始,贵州以及邻近的省份却出现干旱天气。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出现大范围的重度气象乾旱,云南、四川、贵州多地更是达到了特旱级别。 去年1月至4月,贵州南部地区,包括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了50%以上,其中有些地方减少达80%以上。这是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该地区最严重的干旱。干旱造成了该地区水资源紧缺,截至去年4月10日,全省有16个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水困难,影响人口超过100万。同时,干旱也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全省有近200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玉米、油菜、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00万亩。 这种由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中国降雨带北移 对于上述青海和贵州的气候异常,许多专家认为可能跟降雨带北移有关。 从中国1972年至2022年50年降水变化图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降雨带北移。如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1972年时北京刚刚压线,石家庄、太原、兰州都在低于400毫米的线外;到了2022年,北京、石家庄、太原早就稳居400毫米之上,兰州也开始紧贴着400毫米线了。 降雨带北移造成近年中国北方频频发生暴雨和洪灾。 去年7月底到8月初,中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发生暴雨和洪水。从7月27日开始,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部暴雨,雨量超过历史极值,个别点位突破1000毫米。北京地区遭遇11年来最大暴雨,83小时面降水量达331毫米,为常年全年降水量的60%。北三河、子牙河、永定河、大清河、漳卫南运河5大水系有2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昌平王家园水库三天雨量达744.8毫米,超过以往一年降雨量。 这次降水过程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水量,是1963年以来海河流域降水最大的一次。 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涿州也成为重灾区。涿州大部分地区遭洪水冲淹,该城商业街变成混浊的河流,附近的农田也整片整片淹没在水中。洪水冲走了桥梁,冲毁了交通。涿州全市13.4万人受灾。至少20人死亡。 在稍早的2021年7月21日,河南郑州一天降雨达624毫米,创迄今单日降雨最高纪录。 降雨带北移的另外一个证据是,中国第五大沙漠消失。 位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的鄂尔多斯高原中心,是中国第五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它面积大约4.22万平方公里,以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为主,有黄河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穿过。然而截至2018年11月,这片沙漠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毛乌素森林。 此外,全国共5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雨量破历史极值,去年降雨最多的站点是广西北海,累计3233.6毫米,创下当地历史纪录。江苏昆山、重庆北碚、湖北宜城、黑龙江五常和牡丹江等地的年降雨总量也均打破当地纪录。 2023年刷新最冷和最热历史纪录 中国的最冷和最热历史纪录在2023年都被刷新了,创下零下53℃的最低温度,和52.2℃的最高温度,全国均温值也创下1961年以来最高。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数据,2023年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市、区)的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另据统计,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劲涛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3℃;7月16日,新疆吐鲁番三堡乡最高温度达到52.2℃,分别打破中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纪录。 此外,北京经历了70年来最冷的12月,广东则遭遇了40年来最冷的冬至。 北京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11日到24日的两周时间内,北京记录到300多小时的0℃以下气温,创下自1951年以来的最冷纪录。在此期间,北京还连续9天气温低于零下10℃。 金融之都上海也经历了40年来最冷的12月。从12月21日起,连续5天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前所未见。中国南方,12月份也迎来了40年来最冷的冬至。12月22日,广东多个市县创下了近40年来最冷纪录。 气候变化对应社会变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中国人相信,自然气候的改变,是天象变化的反映,而天象变化更主要的是针对某个社会型态的,包括改朝换代。 埃克塞特大学地理系博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态环境和林业学硕士梁沛健在其文章《气候变化如何塑造历史》中表示,气候变化是革命的催化剂,改朝换代在许多情况下是由气候变化驱动的。古人懂得根据天气占卜预测王国的未来,他们已经了解到环境变化是民族兴衰的关键。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变化。 研究发现,中国的温度变化与整个历史上中华王朝的发展和稳定高度相关。技术和经济的快速改善通常发生在温暖的时期,而混乱和饥饿往往与寒冷的气候有关。 独立撰稿人诸葛明阳对记者表示,“气候异常,天灾人祸,瘟疫流行,预示着红朝正走向解体。从中国的社会型态看,今天中共党魁所做的一切都是往死里走。政治上左转,金融经济严重下滑,国际社会围堵中共,以及各类社会极端事件频发,这一切都是中共自毁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