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交易所关闭的消息成为近期金融圈的焦点。这些曾经风靡全国、存在了十几年的地方金融资产类交易中心,由于监管不力,成为了非法融资的渠道和非法集资的帮凶。那么金融交易所一旦关闭,相关的利益输送链条会不会被追责?大陆民众纷纷提出质疑。 监管缺失 金交所成非法集资的帮凶 2010年5月,在中共财政部指导下,两家金交所天金所和北金所相继成立,至今14年间,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各地金交所跑马圈地式野蛮生长,助长了金融风险的放大,各地金交所数量高峰时期达80家。 近期,湖南、辽宁、西安、重庆等地的四家金交所被取消业务资质,取消后当地再无合规地方金交所。 就职于上述四地之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位人士对陆媒表示,后续全国范围内将逐步对金交所进行关闭清理,其它省份会逐渐挂出关闭金交所的相关公告。 经济观察报微信公众号4月2日报导,曾在深圳金交所工作近8年的老员工林凯表示,近些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在金交所备案的产品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监管也着手对地方金交所进行清理整顿,逐步化解风险,压缩金交所的数量。因此,金交所走向“消亡”似乎早已注定。 最新一期财新周刊的文章《金交所谢幕》表示,多位知情人士披露,金交所启动全面关停,接下来除北京外,各地现有的金交所将全部关闭。目前全国有28家地方金交所,除北京的“北金所”外,其它的都要在一年内关掉。 一位知情人士披露,金交所对金融市场没发挥什么积极作用,已经演化为非法融资的帮凶。该人士强调,因缺乏监管约束和透明度,在早前非标狂热的时代,金交所为各路资本打开方便之门,从P2P产品份额流转到定融产品发行,都可大行其道。发展逐渐失范。 一位接近货币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各地政府及监管部门一直都对金交所认识不足,没有把金交所当作金融基础设施来对待。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做业绩,用各种“擦边球”批准设立。 甚至滋生出大量“伪”金交所,“伪金交所”是一种违规的债券投资。 一位金融领域的律师说,“地方金交所这几年已经成了非法集资的温床,普通老百姓难以分辨真假金交所,之前也没有官方的平台名单可以查,都抱着侥幸心理把金交所产品当理财产品买。” 该律师认为,虽然查处关停“伪金交所”及全面关停金交所,但产品的清理整顿恐怕难以短时画上句号,向个人销售的定融产品存量起码数千亿元。 4月2日,《证券时报》署名文章表示,金交所被全面关停,整体关停某一类型交易场所,在国内尚属首次。由于监管的薄弱,市场上所谓的“金交所产品”隐匿着大量“披着理财产品外衣”的非法集资行为。 基于金交所产品的庞大规模,相关产品发行方与公司爆雷之后,引发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与广泛的涉众风险。 金交所背后的利益输链条 自媒体“社长老茉莉”近日表示,在中国的金融环境里,最坏的金融机构有两家,一家是专门坑穷人的网贷,另一家是专门搞富人钱的金交所。 他质疑,“金交所干了太多坏事,坑害了很多人,劣迹斑斑,现在一关了之,就不追责了吗?其中的利益输送链条不深挖吗?” 过去数年,金交所是非标理财产品发行的一大通道,在诸多暴雷产品中总能看到金交所的身影。 所谓非标融资,就是与银行间或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产品相对的说法。 据财新网披露,最爱用金交所发行定融产品的是“中植系”“雪松系”“明天系”等问题民营资本集团。其中,“中植系”存续定融产品规模最大;而“雪松系”“明天系”旗下都有自己控制的金交所,前者为大连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后者为天安金交中心。地产商中将定融用到极致的当数“恒大系”,同样涉嫌非法集资。恒大财富公司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包装了众多定融产品。 业内表示,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活动一直猖獗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而发展到资金链断裂,影响到地区稳定之时,才会被重视,但为时已晚。 中植曾被称为影子银行,鼎盛时期该集团管理的资产价值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该公司通常利用高回报的承诺吸收富豪以及普通家庭的存款,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放贷或投资于房地产、股市、债券和期货。 去年8月,中植集团一项300万(人民币,下同)起投,50亿最大客户,涉及金额2300亿项目暴雷,15万投资人群血本无归。 2023年11月22日,资管巨头中植系正式宣告暴雷。中植集团总资产值2000亿元,但债务规模在4200-4600亿元之间。 今年1月,法院接受了中植企业集团的破产清算申请。这家被称为富人们的财富管理公司的“影子银行”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债务危机的恶化而走向了破产。 而恒大集团负债高达3000多亿美元,成了深陷债务危机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标志。 自我介绍为中证信托网创始人的“信托中政官”日前在自媒体视频中表示,金交所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的缺失,地方政府在人员配置,专业素养,执法权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监管金交所的运作。这就使得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公司和团队违法成本极低。 他表示,金交所之所以成立,当时官方的说法是“为了便利地方政府和银行等机构的不良资产转让”,但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它们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P2P、ICO等非标融资,成为金交所的阴影,频频暴露出行业乱象的丑陋一面。 “这一切都源于监管的不利,过去分业监管、地方监管的模式,使得金交所的监管陷入了被动境地,金交所如同一片无人疏导的潮水,愈演愈烈 势不可挡。” 他说,金交所的崛起是资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开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定位,就使得金交所成为了各方竞相追逐的宝地。作为重要的交易平台和融资通道,金交所吸引了大量资金和项目的融入,其产品备受市场关注,因政府信用背书而备受青睐,甚至被视为能稳赚不赔的信仰。 “但是随着金交所产品规模的不断膨胀,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在逐步暴露。多年来不少融资主体通过金交所增进的产品规模巨大,但暴雷事件的发生让这一切都烟消云散。P2P暴雷,投资者的损失,社会的混乱,都在诉说着金交所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即便发生了诸多暴雷事件,极少有人因此受到惩罚,甚至连罚款都是少之又少,这无疑助长了金交所等非法金融机构长期从事违法活动的氛围。” 他说,金交所的终结不仅是行业的谢幕,更是一场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起点。 伪金交所仍大行其道 据报导,2018年以来,大部分非标业务涌入地方金交所,定融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滋生出各种非法集资,沦为非法集资和城投续命工具,席卷巨额社会财富。虽然官方搞所谓清理整顿,各地金交所数量虽有所减少,但风险并未消弭。一批“伪”金交所涌现。此次关停前仍有28家。 业内人士说,“伪金交所”平台还有广西捷算资产交易市场服务有限公司、银川产权交易中心、普惠金融交易中心(大连)有限公司、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贵州场外等。以银川产权交易中心为例,该交易中心有372家企业发行定融产品,其中有250家企业没有任何征信记录,“其实就是一堆壳公司;交易中心不做尽职调查,只收交易费,销售都交给地推公司”。 目前各级法院累计的金交所产品纠纷有上万宗,主要由各类定融产品爆雷引发。被告中既有类似“中植系”涉嫌非法集资的民营资本、地产企业,也有城投公司。 另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它们的名称中带有“产登”、“产登信息”、“产登管理”、“信登”、“产权交易”、“产交信息”、“结算”等字样。这些企业未经政府部门许可,为非标融资活动提供登记备案等服务,被认定为“伪金交所”,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