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13日启程访问中国,一批顶尖企业高管随行,预计将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进行会晤。分析指出,尽管如此,也无法掩盖中德之间存在的分歧。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遇到了困境,被形容为走上了“通往地狱的高速公路”;因此,对德国而言,多元化供应链才是关键的战略目标,而与中国保持距离以“降低风险”才是趋势。 德国总理访华 专家:掩盖不了分歧 周五(12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将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此前,德国政府发言人周一表示,朔尔茨此行将访问成都、上海和北京。在上海,他将与德国企业高管举行会谈,并在上海一所大学发表演讲。4月16日,在结束访问前,他将在北京与习近平和李强会晤。另外,两国政府首脑还将共同出席德中经济委员会会议。 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上任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柏林继去年发布“对华战略”后,德中两国领导人首度实体会面。 美国之音报导,陪同朔尔茨访华的有三名内阁部长以及德国顶级企业的高管,包括西门子(Siemens)、拜耳、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宝马(BMW)和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等公司老板。 外界预期,朔尔茨访问期间将提及的重大议题,包含中欧贸易逆差及中国产能过剩、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日益紧张的台海局势、南中国海、美中关系等一系列经济政治话题。 荣鼎集团负责中国事务的资深顾问巴尔金(Noah Barkin)告诉德国之声,预计朔尔茨会把主力放在“双边能够加以合作的领域”,“但即使如此,仍不可能掩盖得了双边分歧”。 德企在华陷困境 被形容上了“通往地狱高速公路” 德国是欧洲工业强国,也是世界顶级经济体之一。过去几十年,德国的先进制造业优势使宝马(BMW)和西门子(Siemens)等公司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 据荣鼎集团柏林研究公司的数据,2009年至2021年间,德国对华出口增长了136%,是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对华出口总和的两倍。 但是最近,在中共日益激进的保护主义和严格的产业政策下,“政客”(Politico)说,这条路看起来更像是通往地狱的高速公路。 从西方企业偷师学艺的中国公司,目前正在蚕食德国的核心市场。今年1月,由行业赞助的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出警告:2022年,欧盟13%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包括药品、机械和汽车)进口自中国,而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5%。也有人指出,问题还不止于此,中国本土公司的崛起也蚕食了利润和市场份额。 中国德国商会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德国公司感到在中国市场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竞争”。 同时,欧盟对中国为其关键产业(从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到汽车公司)提供的慷慨补贴,越来越感到沮丧。大量廉价的中国电动车进口到欧洲,给当地制造商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至于布鲁塞尔正考虑最早在今年夏天征收关税。 不过,尽管德国汽车工业也面临廉价进口产品的压力,但梅赛德斯和宝马等公司却不愿支持惩罚北京,因为担心中共(很可能)进行报复,导致它们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政客”分析,德国最大的公司——汽车公司和巴斯夫等化学品制造商——对中国的曝险虽然最大,但他们的许多供应商也对中国下了大赌注。 专家:中德竞争只会加剧 完美风暴在酝酿 其实德国与美国一样,意识到中共威胁。德国去年7月发布的首部“对华战略”指中共威胁全球,目标要在关键领域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联邦政府正在努力降低与中国经济关系的风险”;这与欧盟呼吁的对中国“去风险化”的战略方向一致。 但是,2023年,在其它国家纷纷退出中国之际,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新高,将近120亿欧元。据著名经济研究所IW Köln数据,2021年至2023年,德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超过了2015年至2020年这五年间的投资额。 对于西门子、大众等40年前开始在华投资的德国龙头企业来说,中国现在已成为其全球业务的支柱。光是中国就占大众全球汽车销量的约50%。 法国国立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塞巴斯蒂安‧让对法广证实:这些企业并没有支持欧盟主张的“去风险”,“好像没有中国,它们就看不到未来,它们就像患上了斯特哥尔摩综合症,促使它们加倍下注,深信最终会摆脱困局”。 此次朔尔茨访华,德国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马特斯(Jürgen Matthes)在德国 N-tv 频道上建议:“应将减少产能过剩和抑制出口作为此行的优先事项”。他认为,总理有能力与目前 “瘫痪 ”且缺乏外商投资的中国经济进行谈判。 实际上,北京需要德国。中国经济目前陷入困境,美欧在加紧围堵。4月10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德国一些政界人士,认为德国应该采取行动,从中国抽身。基尔研究所最近研究显示,与北京的重大决裂将使德国经济萎缩约5%,与2008年金融危机或新冠疫情后德国经历的经济衰退相当。换句话说,这将是残酷的,而不是致命的。 基尔的舒拉里克说:“我们的国家有足够的弹性来应对这种极端的情况。” 荣鼎集团欧中关系专家诺亚-巴尔金预计:“一场完美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中德之间的竞争只会加剧,这将不可避免地迫使柏林对北京采取强硬立场”。问题是何时?时间不等人。 “去风险”有显著成效 供应链多元化是战略目标 有调查显示,德国走在“去风险”的路上。朔尔茨出访前夕,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说,在家具和汽车制造领域,德国企业降低对中国依赖度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德国之声援引该所调查显示,在工业和贸易领域仍然依赖中国原材料和商品的德国企业比例已经分别降低至不到40%。这一比例比上一次进行该调查时——也就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不久——有了明显下降。 其中“去风险”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家具制造和汽车制造业,这两个行业中依赖于来自中国的重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企业比例分别降低了29个和17个百分点。 但是,德国化工产业不仅没有“去风险”,反而对中国更加依赖了——该领域46%的受访企业表示依赖于中国的供货,比2022年调查时还提高了5个百分点。 报告最后总结,对于许多德国企业来说,供应链条的多元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的是,德国工业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是促使德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如果要推动贸易多元化,必须要将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关注视野。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此前对记者分析,中共对美国、对德国以致整个西方,都被视为一个系统性威胁,那么跟中共拉开距离去风险,是个必然的战略行动。就是说,欧美日相互协调,双边或三边开展自由贸易谈判,一直有计划实行零关税,意味着欧美日三边经济一体化。 “如果他们这个计划得到执行,或深入推行,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将有重大变化。”目前美日、美德之间的贸易关系都在大幅度提升,中国已经丧失了对日本的最大贸易出口国地位,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超过了对中国的出口,而现在德国的对华出口,也很快要被对美出口所取代。 王赫说,随着中共跟西方的日益对抗,这个脱钩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将导致全球供应链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