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中共百年真相】周恩来女秘书自杀之谜

2023-10-28| 发布者:mghrshw

摘要:1957年10月7日清晨,杨刚被人发现死于北京煤渣胡同的宿舍内。她服过量安眠药过世,年仅52岁。此时,杨刚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之前,她曾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秘书,是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宣传的得力助 ...

1957年10月7日清晨,杨刚被人发现死于北京煤渣胡同的宿舍内。她服过量安眠药过世,年仅52岁。

此时,杨刚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之前,她曾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秘书,是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宣传的得力助手之一。

杨刚为什么自杀?今天,我们就根据裴毅然的《红色才女杨刚自杀之谜》等资料,说说被认为“很刚强”的杨刚,她的一生和结局。

自尽之谜
关于杨刚为什么自尽,现在一般有三种说法。

第一,因病说。

杨刚的好友、美国著名“中国通”费正清同意这种说法。

1955年,杨刚遭遇一场车祸,造成严重的脑震荡。医治后,仍有后遗症,经常头痛难忍,无法正常工作。她不得不请病假,到广东从化和杭州疗养,但疗效不佳。

费正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分析说:“杨刚发现她的大脑遭受的损坏如此严重,再也不能做有用的工作了。她自杀了。”但是,据杨刚在报社的同事讲,她在自杀前出席会议、处理稿件等都算正常,病情造成的干扰并不大。

关于杨刚自尽,第二种是丢本说。

毛泽东的大秘胡乔木持这种说法。

胡乔木在《杨刚文集》的序中写道:“1957年10月,她偶然遗失了一个笔记本。尽管没有受过任何责怪,而且许多人都曾劝解她务必不要为此着急,她仍然感到十分紧张(这无疑跟当时的十分紧张的政治空气有关),竟在10月7日在精神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不幸离开了人间。”

不过,胡乔木的记忆应该有误。据《名记者杨刚自杀经过》等考证,杨刚丢笔记本,不是发生在1957年10月,而是1950年10月。

当时,她作为周恩来的秘书,丢了一本工作笔记,里面有重要机密。为此,她向周恩来请求处分。周说,笔记本不会丢到远处,会找到的。原来,有人已经捡到,把它交给周了。当时,周并没有处分她。她在周的身边一直工作到1953年。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杨刚在周身边的工作告一段落,被调到中宣部国际宣传处任处长;1955年,又调到《人民日报》当副总编辑。丢笔记本发生在杨刚自尽的7年前,虽然那是一个错误,但并没有对她造成太大的影响。

那她为什么最终走上绝路呢?第三个是理想破灭说。

回顾杨刚的人生旅程,这个说法或许更可靠一些。因为杨刚加入中共、投身革命、拚命奋斗,都是基于她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杨刚原名杨季徽,祖籍湖北沔阳,1905年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父亲杨会康,历任武昌守备、江西道台、鄂省政务厅长、湖广漕运使、湖北省代省长;母亲是大地主家的千金小姐。

杨刚自幼在家塾诵习古籍,中学上的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南昌葆灵女中,大学上的是美、英联合办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

在燕大读书时,她和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受激进思想影响,1928年加入中共,走上革命道路。然而,正是中共,在北伐战争期间鼓动农民烧了她的家,分了她家的田产,还监禁了她的父亲。所以杨刚的入党决定,是不惜背叛原生家庭的。

大学毕业不久,杨刚嫁给了北京大学学生郑侃,婚后生下一个女儿。但日后,她与丈夫因为人生理念不同,常常发生争执。

有一天,他们又吵起来了。杨刚说:“我未能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但我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时代赋予我的使命,不允许我做一个旧式的贤妻良母,更不允许我做一个依附于男人的平庸女人。”

她丈夫回说:“当初,我也追求革命真理,探索人生道路,我敬佩你的革命精神。但你不能在家里也总想着革命,而不把丈夫、孩子放在心上。我请问:这样的革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一番争吵后,杨刚与丈夫分道扬镳,之后一直单身,终身没有再婚。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她舍弃了自己的婚姻。不仅如此,杨刚甚至与自己唯一的女儿都长期分离。

女儿郑光迪三岁时,被杨刚寄养在友人、美国女教授包贵思(Grace Boynton)家。之后,她把年幼的女儿送到延安。女儿上中学时,她在美国;女儿上大学时,她在上海;女儿去苏联留学时,她在北京;她自杀时,女儿仍在苏联。

尽心竭力的“大喉舌”
杨刚一直在为中共的事业辛苦奔波。1928年秘密加入中共后,她成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1933年春,她到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结识了替中共做宣传的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这年秋天,她回到北平,协助一名美国记者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这个美国记者,就是后来写出《西行漫记》、为中共唱赞歌的埃德加‧斯诺。

1937年,杨刚在《大公报》当记者,后随报社南迁到香港,接替萧乾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让这个小小的副刊成为“一只挂着红绸子对着太阳高唱的号筒”。

1943年,她辗转到达重庆,继续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才华得到周恩来的赏识。周指示她以编辑、记者身份,与美国驻华使馆人员和美国记者联系。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处主任费正清。

1944~1948年,杨刚成为《大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根据中共的指示写了大量揭露美国资本主义问题的通讯。她还在美国报界、文艺界和研究远东问题的专家学者之间奔走呼号,反对美国在经济上、军事上支持中华民国,争取美国对中共的同情。

这些工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充当中共“大外宣”、无孔不入地渗透美国社会。

1948年11月,杨刚奉中共之命回国。她先回到香港,她利用担任《大公报》社评委员的便利,全力做《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和总编辑王芸生的工作,使曾经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宗旨的《大公报》,转向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

从香港北上到达西柏坡后,杨刚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接见,之后竭力推动“大内宣”。1949年初,她奉命把天津《大公报》改造成中共的《进步日报》,并担任副总编、党委书记。1949年5月,她奉命南下,任上海《大公报》的军代表,把这份报纸也改造成中共传声筒。1950年,她再奉调进京,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秘书。不久,调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

据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回忆:“在朝鲜停战谈判三年间,杨刚每天晚饭后即去总理值班室上班,通宵达旦,12小时连续作业,出色地完成周总理交付的工作任务,成为总理在处理外事上的非常得力的助手。”

现实击碎理想
杨刚为她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此付出奋斗,中共帮她逐步实现理想了吗?她看到的现实是什么呢?

从1955年调到《人民日报》,到1957年,她亲历了一个又一个整人政治运动。特别是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许多著名的报人、作家、艺术家,包括她的朋友、领导、同事,一个接一个被打倒,全国上下人人自危。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有三大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到1957年,彭子冈和浦熙修都被打成“右派”。杨刚不得不在批判彭子冈的会上发言,批判当年跟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在自杀前两天,杨刚被安排到文联礼堂参加批斗丁玲、冯雪峰、艾青等8人的大会。她挨着丁玲坐着。当时,丁玲拿着手绢,不停地擦眼泪。杨刚表情黯然,呆若木鸡。

在自杀前一天,杨刚作为《人民日报》“反右领导小组”第三把手,不得不写一篇批判萧乾的文章。萧乾是她在燕京大学的同学、多年的挚友。这篇文章第二天要见报,当晚由编辑叶遥负责校对。过了深夜11点,快校完时,杨刚敲门而入,对着叶遥烦躁地说:“没意思,没意思,不要发表了。”

当初,杨刚深信中共是一个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自由奋斗的党。但是眼前的“反右派”运动,毛泽东先是号召知识分子给党提意见,帮党整风,特别提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当那些赤诚的知识分子把心底话说出来了之后,却一批批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右派分子”,被批倒批臭。

几十年来,杨刚苦苦追寻的自由在哪里?尊严又在哪里?理想难道只是镜中花吗?

中国作家傅国涌评价说:“作为一个把一切都献给了党的忠诚女儿,作为党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架庞大机器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她确实无所适从。”

杨刚绝望了,只好一死了之。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谢谢收看,再见。

鲜花

雷人

握手

路过

点赞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