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未解之谜】跨越数千年的等待 只为一件事

2022-7-13| 发布者:mghrshw

摘要: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桩奇遇说起。柏克森博士的奇遇上个世纪初的某一天,伦敦的一个原本平常的学术研究会上发生了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情。好久没和大家见面的哲学家柏克森 ...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桩奇遇说起。

柏克森博士的奇遇
上个世纪初的某一天,伦敦的一个原本平常的学术研究会上发生了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情。好久没和大家见面的哲学家柏克森博士出现了。这个柏克森博士以研究唯物哲学而见长,1956年,他的专著《唯物哲学之研究》连续印了十七版。

然而,这次出席的柏克森博士不但穿起了深黄色袈裟,还大方承认自己已经出家了,而且语出惊人,说他的师父是继承了释迦牟尼佛衣钵的迦叶(jiā shè)尊者。

这一下把大家都弄懵了,柏克森博士不是唯物主义者吗?怎么皈依佛教了?迦叶尊者那不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人吗,柏克森博士怎么见到他的,难道他穿越啦?

柏克森摇头说,非也,非也。接着他就不紧不慢地讲起了他在印度的奇遇。他一直对印度文化很感兴趣,所以5年前自学了梵文和其它印度语,开始在印度各地游历。一天,他在灵鹭山深处游历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总是突然出现跟他聊几句就消失不见了。慢慢熟了以后,一天老人说,想带他游历一般常人不能够到达的地方,开阔一下眼界。柏克森很高兴就答应了。

老人带着他来到了一面悬崖底下,对着岩壁连拍三掌,岩壁豁然裂开,里面漆黑一片。老人拉着他的手就进去了。柏克森一开始胆胆突突的,没想到走不了几步,洞里忽然光明一片,柏克森心里升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两人向前走了大约一里路,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广厦千间,绵延不绝,散发着宝石般的光芒,雕梁画栋,美仑美奂,绝非人间所有。
柏克森进去后发现里面有很多藏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他一头扎了进去,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后发现,欧洲数百年来科学上的成就与之比较,就像是炉火之于骄阳,瞬间黯然无光。更让他惊奇的是,这里的光线不知从何而来,似乎一切都在发光,让他身心舒畅。

老人好像洞悉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这里是我的净土,光明也是出之于我的心性。你我有师徒之缘,如今机缘成熟,才引导你来这里,启发你的心智。你现在可以走了。”于是带他原路返回。老人嘱咐他去缅甸仰光大金塔出家。他问老人如何称呼。老人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仰光大金塔是缅甸最神圣的佛塔。相传塔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建成了。塔中供奉了四件宝物。其中包括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和释迦大弟子迦叶尊者穿过的袍子。柏克森去了以后在塔前绕行礼拜,长跪立誓,今后做灵鹭山老人的弟子。从此以后,柏克森穿起了僧袍,开始游历印度各地,托钵行乞。三年以后,柏克森在禅定中忽然悟到,原来他的师父灵鹭山老人就是迦叶尊者。

这个故事出自一本书,叫做“博士界之论辩”,作者是英国的安罗支博士。书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后,在佛学界引起极大的回响。因为佛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大迦叶不曾离世,他一直还在世间等一个人。不过这个人不是柏克森博士。那么他会是谁呢?

大迦叶是怎么出家的?
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大迦叶吧。两千五百年前,大迦叶出生在印度摩竭陀国的一个富豪家庭。他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天生六根清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一心一意只想离家修行,奈何是家中独子,父母慈爱有加,想走也走不成。大迦叶一直等到年过30,父母双双离世后才决定离家寻求修炼的法门。好在妻子妙贤跟他志同道合,并未横加阻拦。

巧的是,就在大迦叶离开家门的那一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了。不过大迦叶当然是不知道的,所以一直在山南海北到处找名师,却是“遍寻名山均不见”。直到两年后的一天,终于机缘成熟,他在鸳伽国听到了释迦牟尼佛讲法,觉得句句入耳,“这正是我要找的呀!”大迦叶大喜过望,欣然接受剃度,出家做了释迦门下弟子。

是凡释迦牟尼的弟子都得出去托钵行乞,大迦叶也不例外。关于行乞,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僧人须菩提只去富贵人家乞食,说穷人们没有多余的粮食,不愿给他们添负担。而大迦叶却反其道而行之,乞贫不乞富。他说,他向穷人乞食,将来就可以给他们福报。这些人来世就不会再贫穷。而富人的福多,也许只是给他们锦上添花而已。有一次为了救度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婆婆,大迦叶欣然喝下了老人递给他的,用瓦片盛着的淘米水。然而那却是老婆婆所剩无几的口粮之一。没过多久,老婆婆离世后因为虔诚的布施之心而升上天做了美丽的天女。

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两种乞食的办法各有千秋,不过释迦牟尼都不赞同。为啥?因为释迦佛认为对穷人富人都不应该区别对待,一切随缘,走到哪家门前就向哪家乞食最为好。不过大迦叶大富豪出身,却为了别人甘愿吃苦的慈悲之心倒也是深得佛陀赞许的。

而事实上大迦叶也是释迦佛座下悟性最高的弟子之一。当年在灵鹫山上开法会,大梵天王以花献佛,请佛说法。佛登法座,拈花示众。台下黑压压一大片人,都一脸茫然地看着,只有大迦叶微微一笑。佛在台上说,唯有迦叶,知我心意啊。这也就是“拈花一笑”这个典故的由来。释迦牟尼那么多弟子,也只有大迦叶最懂得佛陀的心了。

等待弥勒
所以释迦牟尼在涅磐之前,就嘱托了大迦叶一件大事。事情还要从魔王波旬说起。释迦牟尼传法的时候,魔王波旬虽然万般阻挠但都未能得逞。然而波旬并不认输,恨恨地说:“到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寺庙内,穿你的袈裟,曲解你的经典,令他们破坏你的戒律,破坏你的佛法。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释迦牟尼当时流下泪来,因为他知道波旬说的是事实。等这个世界到了末法时期的时候,他传的佛法就度不了人了,也就给了魔子魔孙们可乘之机。不是说佛法怎么样,是人的道德下滑到了没法被他的法所能救度的程度了。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到那个时候,未来佛弥勒就会下世救度世人。到时候他会带来一部全新的法,适合那个时候的人修行。这个说起来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在释迦牟尼传法之前,印度盛行的婆罗门教就进入了末法时期。他们的信仰救不了人了,所以才有了释迦牟尼出世,传那个时候的人可以得度的佛法。那么到另外一个末法时期出现,释迦牟尼传的法也不灵了的时候,另外一个佛和另外一部佛法现身来救度世人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释迦牟尼嘱托大迦叶的就是,等他涅磐以后,敬待弥勒出世,把他的佛衣和舍利转交给这位未来佛。一旦佛衣转交,就表示完全放手,人间的信仰就交由弥勒管理了。

那么大迦叶又是在哪里,如何等弥勒的呢?

根据敦煌莫高窟文献中的《付法藏因缘传》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大迦叶继承了佛的衣钵,带领大家一起持戒修行。大约二三十年后,他已是百岁高龄,忽然就厌世起来,觉得是时候离开了。于是他吩咐身边释迦佛的另一名大弟子阿难继承法藏,又去王舍城向阿阇世王告别。王舍城位于印度东北靠近尼泊尔的地方。不过护卫说王还在睡觉。大迦叶没有等,就径往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去了。这座山上有三峰屹立,呈鸡足状。

大迦叶走到那里的时候,三座山峰“轰”的一声裂开,自然形成一个禅座的样子。大迦叶用草铺地,盘腿而坐。天人们纷纷为他散花。大迦叶暗自发愿说:“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用破烂衣服拼接裁制而成的袈裟)来盖覆他,等弥勒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见他,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三座山峰就合起来了,隐藏了他的身体。

阿阇世王醒来后听说大迦叶曾经前来跟他做最后的告别,懊恼不已,马上约了阿难一同前往鸡足山。原本已合拢的鸡足山再次打开了。大迦叶端坐山中,宝相庄严,浑身披满了曼陀罗花。

阿阇世王顿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伤心过后,就想要用最好的香木为大迦叶举行火化仪式。不过阿难制止了他。显然,阿难是知道大迦叶的使命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云南大理也有一座鸡足山。山上层峦叠嶂,形成天然的莲花形状。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古大理国人相信这里才是当年迦叶尊者入定等待弥勒的地方。千百年来,山上建起了许多纪念大迦叶的寺庙和宝塔,现在俨然成为了中国西南部的佛教圣地。

不管是印度的鸡足山也好,中国的鸡足山也好,大迦叶在等弥勒这件事情在过去的2,500年中一直在佛教徒中广为流传着。如今柏克森奇遇记则是把这个等待的消息传递给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那么末法时期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迦叶有没有等到弥勒呢?我们以后有机会会再跟大家一起讨论。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鲜花

雷人

握手

路过

点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