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王赫:中共或迎新一波经济“脱钩”冲击

2022-3-30| 发布者:mghrshw

摘要:虽然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只字未提俄乌战争,但忧虑却难以掩藏,如提2022年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俄乌战争加剧 ...

虽然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只字未提俄乌战争,但忧虑却难以掩藏,如提2022年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俄乌战争加剧全球产业链重组,规模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历史性冲击,把制造业当作王牌的中共怎不心焦?

如果说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去中共化”是长期趋势,表面上尚不那么激烈的话;那么,俄乌战争对国际金融界的冲击,则是即刻的、直接的,《华尔街日报》称“外资大量流出中国股市”( 截至3月24日,境外投资者本月已抛售95亿美元的中国内地股票),原因是“投资者重新评估地缘政治风险”。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给外国投资者敲响了一记警钟,许多金融界人士根本没料到这场战争会发生,他们在问“为什么我们对俄罗斯的预判这么不准,那我们还可能在其它哪些方面做出错误的判断?”投资中国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担忧。这或许使2022成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之年。下面先简单回溯一下历史。

全球产业链重组之于中国的三个阶段
大家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了全球化的高歌猛进,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持续了近30年的扩张后出现收缩。一些人称之为“逆全球化”,并持续至今。在这个大背景中,全球价值链进行着深刻调整。就全球价值链重组与中国的关系而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6。在全球化收益下降、成本和风险上扬的情势下,中国却逆势而起,价值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进一步形成,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大幅提升。同时,欧美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些产业也在移出中国。

第二阶段,2017—2019。川普就职美国总统后,美国对华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以中美贸易战为标志,中国的国际经济处境开始逆转。非关税成本和关税成本的双重成本驱动下,供应链重置加速。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研究显示, 2015年-2017年,中国总体占美国市场份额是上升的,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上升明显(说明海外的产业链高端的部分向中国转移),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下降(2015年开始是东南亚取代中国);但贸易战开打后,中国出口美国15大主要产品有14项比重都下降了,不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表明贸易战对中国产品出口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开始移出中国,尤其是那些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产业。而美国也在加强区域合作。例如,2019年美国从中国大陆的制造业进口减少17%,从墨西哥的制造业进口量增加130亿美元。

第三阶段,2020—2021。瘟疫爆发,全球经济一度“暂停”,疫情一直延烧,未来难以预测。这对全球产业链重组产生了复杂的、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疫情最先重创中国,“去中国化”的声音一度高涨;但疫情随即肆虐美欧,而中国疫情表面受控,率先复工复产,全球供应链反而更加倚重中国。例如,根据中共官方数据(且不论其真假),这两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高达32.16万亿和39.1万亿(人民币,下同),分别同比增长1.9%和21.4%,巩固了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这两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9,999.8亿元和11,493.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2%和14.9%,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2020年还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外资流入国。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与众多跨国企业决策者们交流后认为,疫情其实放慢了中美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一是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导致无人愿投;二是以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中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它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

但另一方面,从中长期角度看,疫情又分别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强化了全球产业链重组“去中国化”的趋势。因为现有的全球分工、基于经济效率原则的全球采购与运输物流体系,一旦关键环节断裂,将面临巨大风险。具体而言,(一)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回归本土,尤其是医疗医药等产业;(二)供应链“缩短”和保持“弹性”,将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深化区域合作;(三)分散化以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不再把供应链集中在一个国家,但分散化是个较长的过程,一些跨国公司或采取“中国 X”策略;(四)靠近市场、就地生产。

2022年或开启新阶段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俄乌战争的影响比“9・11”更大。笔者以为这有可能,但与“9・11”不同的是,俄乌战争只是极大推进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而非重塑。当然,这是一个大话题,本文只简单讨论俄乌战争对国际经济界投资中国的影响。

俄乌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之大,只看一个例子即可:中国股市动荡之激烈。有论者提出,“为什么战事发生在欧洲,但中国市场的资产价格调整却极为剧烈?为什么中国股市的反应最为突出?”该论者认为,在没有紧缩性货币条件的情况下,在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资金没有发生短期异常变动的情况下,这种脆弱性侧面反映了市场信心不足,也传递了投资者和企业家对于基本面的担忧,市场表现和过去的蓬勃向上时期相比出现了显着差异(该论者还指出,俄乌战争“对于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冲击或比疫情冲击更为广泛”) 。

的确是“市场信心不足”。但这不仅是指国内投资者,也包含国际投资者。为什么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信心不足呢?

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国际投资者的认知和心理框架被俄乌战争严重动摇了,开始从新认识俄罗斯和中共。如下四个因素,或使国际投资者与中共渐行渐远,全球产业链重组之于中国进入新阶段。

其一,俄罗斯敢悍然发动战争,它还是“后共产政权国家”,那么作为“共产政权”的中共,是不是更敢于发动台海战争呢?中共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前景难言乐观。

其二,且不论中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现在最尖锐的问题是,中共会不会实质性援助陷入泥潭的俄罗斯?如果中共援助,美国的制裁将会如影随形,这将比川普的贸易战更严峻,谁还敢贸然投资中国?如果俄乌战争长期化,这个问题将更突出。

其三,进入2022年,中国疫情已经局部爆发,中共依然采取极端的“清零”政策,比如深圳、长春封城,上海“分区”封城,这与美欧解除疫苗令、口罩令“与病毒共存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中共抗疫的所谓“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已经转向了“政策劣势”、“体制劣势”。

其四,中共无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2022年中国经济颓势明显,美国在华企业的经营状况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中国超级市场日益虚幻,能否在中国赚到钱都成问题。

以上四个因素,应使国际投资者不得不进行“长考”。 3月“外资大量流出中国股市”,或许是那些当机立断者的快动作。

2022年是不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启?时间会告诉我们。

鲜花

雷人

握手

路过

点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